在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结队的鸬鹚沐浴着阳光,时而欢叫起舞,时而嬉戏玩耍;在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群的大天鹅在苇溪、河滩上栖息觅食……冬季的湿地是候鸟的天堂,呈现着一片盎然生机。
作为陆地与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今年是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一组数据足见我国湿地保护成效:目前,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保护率达52.65%。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湿地保护同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合,成为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的新动力。
科技创新描绘大美湿地
冬日的盐城湿地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勺嘴鹬闲庭信步,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盐城市拥有582公里的绵绵海岸线,76.9万公顷湿地,为680种脊椎动物提供生长栖息环境。湿地面积广、生物数量多,如何实时掌握湿地水质、水量、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变化信息?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全市湿地设置37个点位动态监测系统,能够对全市湿地的动态变化和动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整合连接到一个监控平台上,为盐城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便利。”
“今年盐城孵育丹顶鹤的数量再创新高,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上述负责人说,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全球一半的丹顶鹤冬季会来此栖息繁衍,为了保护丹顶鹤等珍稀物种,盐城市积极引入卫星跟踪、雷达探鸟、AI鸟类识别、无人机与高空摄像头等新技术,这些创新成果犹如一双双明察秋毫的“智慧之眼”,在提高监测精准度的同时,还可减少对动物的干扰。
盐地碱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盐碱、耐旱、耐涝等特性,在盐城滨海滩涂广泛分布。这种植物既可以固着地表盐分,还可以吸盐于体内,是修复改良受污染盐碱土壤的重要植物。近年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盐城工学院、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地碱蓬开展滩涂生态修复和景观生态建设,研发了碱蓬生态修复技术,突破了在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稳定定植难题,增加了碱蓬生长面积,修复了湿地生态环境。2020年,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围绕该技术提交了“一种滨海滩涂盐地碱蓬的种植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盐城只是我国利用科技创新进行湿地保护和修复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前不久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期间,《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支撑全球倡议》发布,呼吁倡导推动跨区域联合性湿地大科学计划、构建全球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合作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在湿地领域的应用及提升湿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发力湿地生态保护,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知识产权激活勃勃生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用科技创新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
专利布局情况是体现科技创新在湿地领域应用情况的表现之一。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师孙杰检索发现,中国是全球湿地相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最活跃的国家,近10年来申请数量持续增加,在湿地功能修复、治理等方面专利申请数量较多。
“专利申请量持续增加表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展湿地保护研究成果丰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曹新明表示,今年6月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其中提出,国家支持开展湿地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强湿地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湿地保护科学技术水平。这将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投入到湿地保护科研工作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创造、保护发明创造的重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湿地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湿地保护和修复,让湿地再现勃勃生机,惠及人民群众。”曹新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李顺德认为,湿地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而人类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保护湿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正向调节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加快或者优先审查有利于湿地保护的专利申请,引导和鼓励湿地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护航人类可持续发展。”李顺德表示。
今年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湿地保护即将开启新篇章,创新和知识产权将守护大美湿地,焕发蓬勃生机。(本报记者 李 倩)
江苏华企立方市场部编辑发布